朱棣在“靖难之役”中一路攻破重重防线,最终打入南京城。奇怪的是,正统皇帝朱允炆却在这一刻突然消失。史书上说他自焚于后宫,但这其中真相扑朔迷离。朱棣顺势在大臣们的拥护下登基为帝,成为永乐皇帝。然而,我们不妨设想一个假如:倘若当时朱允炆并未消失股票低息配资,而是面带笑容走出宫门,亲自迎接朱棣,他是否还能保住皇位?而朱棣又该如何自处?
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要理解朱棣起兵的根本理由。朱元璋建国后,深知制度的重要性,于是亲自主持制定《大明律》,并且留下《皇明祖训》作为宗室家法。朱棣精读《皇明祖训》时,发现其中有一句话:“如朝中无正臣,内有奸恶,则亲王训兵待命,天子密诏诸王,统领镇兵讨平之。”这句话成为他举兵的最佳借口。换言之,他打着“清君侧”的名义出兵,声称要除去朱允炆身边的奸臣黄子澄、齐泰等人。问题在于,这个理由有致命缺陷——一旦奸臣铲除,藩王就必须回到自己的封地,不得长期滞留京城。
展开剩余64%如果朱允炆真的还活着,并当众表示愿意交出所谓的“奸臣”,那朱棣的立场就会十分尴尬。因为按照祖训,他必须返回北平,不然就会触法理,失去“师出有名”的旗号。而且,他在四年的“靖难之役”中其实并未全面攻占全国,他仅凭姚广孝的建议直取南京,其余大部分地区依然效忠朱允炆。若朱棣贸然赖在南京,不仅会遭到朝臣们群起反对,还可能招致其他藩王或重臣的兵力威胁。
当时形势之下,像朱元璋女婿梅殷这样的大将,掌握数十万精锐,镇守淮安。若朱允炆仍在,他必然会成为朱允炆的后盾,一旦出兵,朱棣难以抗衡。换句话说,只要朱允炆还活着,朱棣就算强行称帝,也必然处于四面楚歌的险境,皇位极不稳固。
既然如此,朱棣若真想稳操大权,唯一的办法就是设法逐步架空朱允炆。最可能的选择,便是逼迫朱允炆迁都北京。朱棣可以借口皇帝年幼,需要宗亲辅佐,在北京这个属于自己根基的大本营,将朱允炆牢牢控制在身边。这样一来,他既能名义上遵守《皇明祖训》中“勤王之后回藩”的规定,又能暗中逐渐掌握实际权力。等到时机成熟,朱允炆的“意外暴毙”或“神秘失踪”也就顺理成章,而朱棣最终仍会登上皇位。
因此,自朱棣起兵那一刻起,他和朱允炆的矛盾便注定无法调和。即便朱允炆在南京城主动迎接,朱棣也不会心存仁厚,更不会允许侄子继续坐稳皇位。他要么趁机杀掉朱允炆,要么采取软禁与架空的方式,直到彻底夺取皇权。历史的发展已经给出了答案——朱允炆下落不明,而朱棣以强硬与决断,最终坐上了明朝的皇位。倘若他心志不坚,也许明朝后续的格局早已完全不同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