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明太祖朱元璋在七十岁时去世,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。朱允炆即位后,很快发现自己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:遍布各地的藩王们配资在线网,个个兵权在握,实力雄厚,甚至已经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稳固。于是,他开始实行削藩政策。然而,他所采用的方式并不光明磊落,往往通过诬告、挑拨等手段打击藩王。随着局势愈发紧张,终究逼反了最具实力的燕王朱棣。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建议下,打着“靖难”的旗号起兵叛乱,先夺取北平城,再挥师南下,直指都城南京。
当时的建文帝朱允炆,面对亲叔父的叛乱,既下令各地军队进行抵抗,又调动大军平乱。然而,在出征之前,他颁布了一道令人费解的圣旨:“今尔等将士,与燕王对垒,亦须善体此意,毋使朕负杀叔父名。”换句话说,官军在与朱棣交战时,必须避免亲手杀死这位藩王。这道命令让后世史学者感到困惑:既要平定叛乱,却又不能斩杀叛首,无疑是束缚了将士们的手脚,削弱了作战决心。难怪最后朱允炆落得失败,被朱棣取而代之。
朱允炆是否真的出于仁厚,不忍加害叔父?从他早年的表现来看,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。太子朱标病重期间,年仅十余岁的朱允炆曾昼夜不离床榻,衣不解带地侍奉父亲达两年,赢得了仁孝的美名。朱标去世后,朱元璋之所以没有改立其他儿子为太子,而是选择立朱允炆为继承人,正是看中了他的宽厚仁慈。朱允炆继位之前,还多次上书,请求祖父缓和一些过于苛刻的律法,这种举动深合朱元璋“刚柔并济”的考量。然而,等到他真正掌权后,却在削藩过程中表现得心狠手辣,不惜策动藩王的儿子诬告父亲,甚至逼得湘王朱柏全家自焚。事后,他还给朱柏冠以“戾”谥号,毫不留情。由此可见,他并非毫无铁腕,怎么可能真的放纵朱棣?
展开剩余59%后世学者分析,这道“毋使朕负杀叔父名”的圣旨,或许并非禁止杀朱棣,而是强调不能由建文本人亲手下令处决。换句话说,朱棣可以死于战场厮杀,甚至自尽,但绝不能被俘后押解至南京,再由皇帝下诏处斩。这一点,许多大将其实心知肚明,因此在战场上,朱棣曾多次险象环生。先锋平安曾以马槊直刺,差点将朱棣击落马下;都督瞿能追击时几乎砍中他的身体;瞿能之子瞿郁更是一箭射破朱棣头盔。济南守将铁铉更是设计诈降,将朱棣困在瓮城内,命弩手齐射,若非护卫拼命掩护,朱棣早就命丧当场。
遗憾的是,建文帝虽有名将辅佐,也打过不少胜仗,却因未能彻底歼灭朱棣,最终将指挥权交到了李景隆手里。李景隆虽是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子,却是典型的纨绔。与其他将领不同,他将那道圣旨奉若金科玉律,居然下令部下不得伤害燕王。甚至有一次朱棣仅率十余骑兵深入李景隆大营,被发现后,竟无人敢放箭阻拦,任由朱棣全身而退。军中将领虽惊愕,但皆以“帝有诏”为由,最终不敢行动。
有了这道护身符,朱棣的处境骤然改善。他先是轻松击败李景隆的大军,随后兵临南京城下。面对质问,李景隆居然还振振有词地引用圣旨为自己开脱,结果很快被免职。然而令人不解的是,建文帝又让他负责南京守备。李景隆权衡利弊,认为坚守只会惹祸上身,不如开城迎降,以此换取朱棣的信任与赏识。最终,他果断打开南京城门,引燕军入城。建文帝见大势已去,点火焚毁宫殿,从此下落成谜。
靖难之役的结局配资在线网,奠定了明成祖朱棣的帝位,也让建文帝的下落成为悬案。朱允炆的仁厚与狠辣,仿佛两面镜子交织在一起,既映照出一个理想主义君主的影子,也显露出权力斗争中致命的矛盾与犹疑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